【前言】

亞洲國家有望成爲經濟復蘇先鋒

    在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亞洲新興經濟體難以獨善其身,尤其是外貿依賴度較高的國家所受影響更爲巨大。不過,種種迹象顯示,相對世界其它地區,亞洲國家已經顯現出較多的經濟復蘇迹象。

    儘管目前全球仍面臨金融和經濟危機,但受到中國和印度投資者信心上升的影響, “雖然金融危機給國際貿易造成了很大衝擊,但是各國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依然存在。中國及亞洲新興經濟體將率先走出危機,重新走上健康、快速的發展道路。

亞洲資本市場受金融危機衝擊程度有限

    金融危機的爆發始於資本市場。各種指數的大幅下挫、金融機構的頻頻破産、投資者財富的大幅縮水,成爲2008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的寫照,亞洲資本市場亦未能幸免,不過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人們多把金融危機歸咎於歐美過於發達的資本市場以及相對寬鬆的監管。

    “亞洲資本市場還不够發達,開放程度總體不高,而且傾向於嚴格監管,因此受金融危機衝擊相對較小。富邦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蔡明忠在資本市場:走出危機的陰影分論壇上說。與1998年相比,此次危機中,亞太地區離風暴中心更遠,且在經歷十年前的危機之後,亞洲銀行業趨於保守,證券化的融資模型相對不發達,更加注重傳統業務的發展。另外,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這些金融中心已經采用新的巴塞爾標準。這些舉措都限制了對表外業務創新的激勵,而這正是導致其它國家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亞洲經濟實力不斷增强,亞洲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不斷上升。截至20092月底,亞洲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合計20788家,占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的44.88%;資本市場總市值9.06萬億美元,占全球總市值31.48%

    與會各方均認爲,亞洲各國資本市場應該加强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亞洲資本市場合作具有地理位置相鄰、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階段接近等有利條件。同時,隨著亞洲各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資本市場合作的需求也不斷增强,有利於增强亞洲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降低外部衝擊風險,實現亞洲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論壇內容】

時間:20091219()PM 13:00-PM 17:30

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102

主辦單位:

中華國際財務金融研究發展協會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

華人精英俱樂部/台北上海精英俱樂部

財金文化

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工商企業永續發展促進會

台北市亞太暨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

中華友好城市交流協會

中華民國展覽推廣發展協會

媒體協辦:財金文化、PeopleDailyNewsTaiwan News

卓越雜志、民衆日報、中天電視

精英雜志 (中國大陸)

承辦單位:華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KM數字知識管理公司

 

           

 

  

【論壇主題/議程一】

PM 13:00-PM 13:30

大會報到/貴賓入席

PM 13:30-PM 15:20

議題一:亞洲經濟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過去十年亞洲快速成長的經驗,已爲舉世矚目。未來的十年,亞洲仍將是世界上最具成長潜力的地區。在此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時刻,亞洲未來的發展動向及如何發展,一舉一動,都將是全球注視與關切的焦點。回顧過去幾年來亞洲政經環境的變化,大抵有以下三點重要而明顯的變化趨勢:

()區域內經濟加速整合,對外産業及市場競爭加劇。

()政經新秩序尋求重建,民主化成爲重要安全戰略。

()東西方價值差异縮小,東西文明出現衝突與抗衡。

主持人:

 財金文化 謝金河董事長

與論人:

行政院副院長 朱立倫
中央銀行
彭淮南 總裁
旺旺集團
蔡衍明 總裁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 詹火生 董事長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陳琦偉教授

亞洲地區政經文化變化 影響市場機制新趨勢

過去十年亞洲快速成長的經驗﹐已爲舉世矚目。未來的十年﹐亞洲仍將是世界上最具成長潜力的地區。在此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時刻﹐亞洲未來的發展動向及如何發展﹐一舉一動﹐都將是全球注視與關切的焦點。回顧過去幾年來亞洲政經環境的變化﹐大抵有以下三點重要而明顯的變化趨勢:

()區域內經濟加速整合﹐對外産業及市場競爭加劇
最近十年﹐世界局勢産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東西冷戰結束、共産勢力式微﹐全球政治局勢由經貿合作取代過去的軍事對抗﹐其中區域性的經濟整合及結盟﹐與全球貿易自由化成爲兩個主導性潮流。一方面﹐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運作後﹐關稅調降範圍已含蓋世界貿易總量的95%﹐使自由化加速進展。另一方面﹐以東亞爲主體的亞洲﹐亦繼歐洲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等區域性經濟組織之後﹐加速成立類似的區域性經濟結盟﹐使區域內經濟交流的程度更趨緊密頻繁。

由於自由化、國際化的加速進行﹐使大東亞區域內生産要素、資金等資源流通加速﹐增强了區域內經濟整合與産業分工的程度﹐使資源配置更爲有效﹐同時加强了競以及技術轉移。例如﹐亞太經合組織(APEC)1995年區域內相互貿易金額高達14,351億美元﹐占外貿總額比重達52.5%﹐較1980年的38.9%提高了近14個百分點﹔而1995年亞洲國家區域內相互直接投資金額達618億美元﹐較1990年的176億美元﹐成長2.5倍﹐占其
區域內所有外人直接投資之比例﹐亦由1980年的41%提高到1990年的51%﹐足見亞太區域內經濟整合程度日益提高。

但另一方面﹐由於區域內次級經濟集團國家﹐如中國大陸、東協等國家實行吸引外資及出口導向之經濟發展策略﹐而且經濟結構的同構型也非常高﹐使得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不但在吸引外資方面形成競爭對手﹐海外出口市場也形成相互競爭現象。例如﹐1990年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市場之比重占3.1%﹐至1996年則提升至6.5%﹔而東協中的泰、馬、菲、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美國市場中的占有率則維持在0.8%2.2%之間﹐七年來在
美國市場相對占有率僅略爲擴大或幾無成長。此應與彼此産業及出口市場的競爭替代有關。

()政經新秩序尋求重建﹐民主化成爲重要安全戰略
過去冷戰時期國際强權實行的圍堵、對抗策略﹐已不符亞太地區的整體利益﹐然而在進入後冷戰時期﹐由於蘇聯的瓦解、美國國力衰退所造成的權力真空﹐在中共積極擴軍及日本自主性提高的情形下﹐由於缺乏一多邊組織來調節彼此的衝突﹐使得南中國海、朝鮮半島及臺灣海峽等迄今仍被列爲亞太地區的三大潜在衝突點。亞太地區更由於缺乏一個集體安全體系﹐加上彼此間的缺乏互信﹐致使亞洲國家間正展開一場軍事
競賽。故亞太經濟雖已快速成長﹐但意識型態的差距仍待彌補﹐新的政經秩序及集體安全防衛體系亟待建立﹐否則將威脅到亞洲日後經濟的繁榮。

雖然亞洲國家在政治、國家利益及國家主權間仍潜藏著上述的矛盾與衝突﹐但大多數研究國際局勢的學者都認爲﹐相較於冷戰時期强調現實主義下國家權力與利益至上原則的國際關係特質﹐後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特質特別强調﹐基於人類熱愛自由、民主與繁榮的理想﹐各國皆致力於經由國際合作﹐透過高峰對話方式﹐來交換意見﹐幷進一步推動更具彈性的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政策﹐由集體高峰對話過程中﹐來增進
互信基礎﹐共同减少區域性衝突發生的可能性﹐亞太各國間的互動﹐自無法也不能自絕於此一國際大環境轉變的趨勢。

此外﹐亞洲各國政府在推動民主化過程中雖有認知上的差异﹐而有所謂「亞洲式民主」概念的提出﹐但不容否定的是﹐亞洲各國經濟上的持續改革﹐最後必然使人民在嘗到經濟成長果實之後﹐繼續爭取政治上的參政權﹐及追求自由、平等、和平等人類最根本的生存價值﹐最後也將因民主化政策的推動﹐避免走向獨裁、窮兵黷武之路﹐因此﹐民主化才是亞洲各國最終及最重要的安全戰略。

()東西方價值差异縮小﹐東西文明出現衝突與抗衡
基本上﹐亞洲地區是一個异質性相當高的地區﹐是一個多元文化及多元價值的區域﹐有東亞文化和東南亞文化﹔有大陸文化、海島文化和半島文化﹔有儒家文化、回教文化、印度文化、天主教文化和當地原住民文化﹔然而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東方文化傳統色彩受到物質資本主義及西方文化的侵蝕﹐尤其國際化、信息化快速進展﹐東西方價值在此一充分交流激蕩下﹐差距已逐漸縮小﹐不論企業經營管理、科技運用、財經、法律、稅務、金融制度的建立﹐甚至産業政策的實行等﹐均以西方市場經濟思想爲核心﹐幷以西方國家所曾實行的經濟發展策略爲參考架構。而經濟發展所衍生的都市化、工業化、信息爆炸、民主化、環境污染、犯罪、吸毒等現象亦難以避免﹐此外﹐新生代消費者習性的趨於一致﹐也使得消費市場趨於單一化。所謂「地球村」、「全球公民」的概念對於東亞、東南亞等國家的影響也正逐漸擴散中。

亞太國家中很多是由殖民地獨立的國家﹐在追求獨立建國的過程中﹐凝聚了頗爲排外的民族主義﹐對於可能損及國家主權及由强權所主宰的多邊主義具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由於此一傳統的歷史情結仍在﹐加上文化差异﹐致引起時斷時續的武裝衝突及種族主義、分離主義、反西方主義等現象的出現﹐亦成爲東西方文明衝突潜在的根源。
最近所謂「亞洲價值觀」及「亞洲式民主」等論調的相繼出現﹐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S. Huntington)1993年以一篇名爲「文明的衝突」的文章所掀起的廣泛討論﹐是否會將東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擴大解釋﹐幷成爲後冷戰時期取代冷戰期間東西意識形態的另一替代﹐甚至形成東西文明間潜在衝突與對抗的根源?後續的發展﹐值得繼續觀察。

【論壇主題/議程二】

PM 15:20-PM 15:30

中場休息Tea Time

PM 15:30-PM 17:15

議題二:亞洲經濟合作模式藍圖

過去十年﹐亞洲即在這種既充滿生機又潜藏衝突的環境下﹐創造了舉世稱譽的經濟奇迹。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過去十年間(19861995)亞洲地區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爲7.6%﹐遠高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及其它地區經濟成長率﹐幷爲同期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的三倍﹔亞洲地區平均個人所得成長率爲6%﹐系先進國家的三倍以上。而19801995年的15年間﹐亞洲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十個國家中﹐除印度外﹐其它九個都在東亞地區﹐足見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潜力十足。

主持人:

 

臺灣經濟研究院 洪德生院長

與論人:

鴻海集團 郭台銘 總裁
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  郭爲董事局主席
兩岸共同市場
基金 詹火生 董事長
美商花旗環球證券台北分公司
谷月涵董事總經理
寶來金融集團 葉明峰副總裁(前經建會副主任委員)

PM 17:15-PM 17:30

問題討論 / 論壇圓滿結束

 

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利基與面臨的挑戰

過去十年﹐亞洲即在這種既充滿生機又潜藏衝突的環境下﹐創造了舉世稱譽的經濟奇迹。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過去十年間(19861995)亞洲地區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爲7.6%﹐遠高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及其它地區經濟成長率﹐幷爲同期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的三倍﹔亞洲地區平均個人所得成長率爲6%﹐系先進國家的三倍以上。而19801995年的15年間﹐亞洲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十個國家中﹐除印度外﹐其它九個

都在東亞地區﹐足見東亞地區經濟發展潜力十足。

尤其重要的是﹐「亞洲經濟奇迹」的含義具有多面性﹐政治利益的歧异透過經濟整合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弭平﹐文化體現的差异亦透過經濟發展逐漸縮小。經濟發展目標的一致性﹐創造了亞洲主要地區「生産」能量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存」機制的整合。無疑地﹐以經濟發展爲主軸的模式﹐未來仍有很大的潜力。不過﹐我們也注意到﹐東亞國家在快速經濟發展過程中﹐亦出現經常帳赤字比重不斷升高、基礎建設落後、勞動力素質提升不足﹐以及政府行政效率低落、貪污橫行等問題。去年東亞國家普遍面臨出口成長失速、景氣全面下挫的現象﹐尤其是東協各國經濟成長趨緩﹐更引起世人的注目﹐今年七月以來東協國家又陷入金融風暴﹐貨幣大幅劇貶、通貨膨脹升高、對外舉債增加、外資撤離等困境。此一危機目前雖暫告平息﹐但已對亞洲未來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一層陰影。此也說明亞洲經濟的發展固有其優勢潜力﹐但也有若干的限制﹐有待進一步經濟體質及産業結構的調整。大致說來﹐亞洲地區未來的發展﹐至少有以下三點利基:

()發展利基

推動經濟改革﹐强調市場開放

亞太各國無論開放程度﹐不分政治體制﹐大致皆能服膺自由經濟的價值﹐采取以市場爲導向的經濟政策。即如中國大陸、越南、寮國等共産國家﹐自1970年代後期開始﹐亦相繼推動市場經濟改革﹐采取經濟開放政策。雖然年來東亞國家的經濟表現不盡理想﹐但基本上﹐仍是世界上成長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金融風暴後東協國家雖會對於資本帳開放問題進一步檢討﹐但推動經濟改革、强調市場開放的基調應不致改

變。因爲唯有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振衰起敝﹐突破産業發展瓶頸﹐幷藉市場開放的競爭壓力﹐來促進産業結構的升級。目前APEC十八個經濟體在其擬訂之自由化行自由化的時間表、開放目標及內容作出大幅度承諾。例如若干經濟體巳承諾2010/2020年前將降至零關稅、廢除不合理之進口管制措施及數量限制、大幅度開放運輸、電信、金融、保險及工商法律等服務業市場、簡化進口通關程序、擴大貨物通關自動化之實施範圍、逐步取消報關書面文件、加速貨物通關、簡便商務旅行簽證、以及廢除不合理之投資障礙等具體明確之自由化承諾,對於外資企

業日後在亞太地區從事經貿投資活動,將具有相當之吸引力。因此﹐亞洲地區國家未來産業潜力仍有很大的釋放能量﹐經濟活力仍有很强的展現空間﹐足以延續發展的動能。

─飛雁發展模式﹐産業資源互補

亞太地區持續二十幾年的快速成長﹐除顯示該地之潜力正逐漸發揮之外﹐也意味著區域內經貿自給自足的程度日益提高。造成此一情勢發展的原因有二:其一﹐亞太地區國際産業分工﹐在技術先進的日本帶領下﹐與臺灣、南韓、新加坡、香港等新興經濟體﹐一直到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協國家﹐以及中國大陸與越南﹐因資金、技術、天然資源、及勞力等生産要素存在著互補互利關係﹐區內産業分工的深

化﹐發揮了産業資源互補分工的利益﹐幷創造一股競爭優勢﹐導致亞太國家的産業發展呈雁飛型的發展結構﹐相互依賴及整合程度更趨密切﹔從「進口替代」至「出口導向」這種成功的發展經驗﹐在亞太地區有著傳承學習的現象。

其二﹐由於亞太區域內的産業分工﹐加深彼此的相互依賴關係﹐幷促進該地區的經濟整合﹐更由於每個區域內的經濟體﹐期望在發展階段上能够脫穎而出﹐因此在進行産業分工之際﹐必然也産生了競爭。亞太國家在既合作又競爭的情勢下﹐發展出微妙的政經關係。

─消費人口龐大﹐勞工成本低廉

人力資源决定一個國家的前途﹐亞洲市場人口高達30億﹐如就人口結構分析﹐半數在二十五歲以下﹐而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約10億人﹔而一項以勤奮聞名於世的華人﹐占整個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分布在臺灣及中國大陸以外亞洲地區的華人﹐總計有53百萬人。另就人口的地區分布觀察﹐經濟成長快速的中國大陸擁有12億人口﹐而東協亦擁有34千萬人口﹐這實在是一個龐大而深具潜力的消費市場。

亞太地區內另一生産優勢﹐便是勞工豐沛、工資相對低廉。區域內不同成長階段中的國家薪資水平差异相當大﹐此亦提供産業分工堅實的基礎。大致而言﹐臺灣、南韓的薪資水平約僅及日本的43%﹐新加坡的薪資亦僅及日本的55%﹔而以生産力平减過的勞工工資觀察﹐中國大陸的工資僅及臺灣的32%﹐印度尼西亞僅及臺灣的44%﹐馬來西亞工資則約爲臺灣工資的68%。另外﹐亞太地區國家對教育投資的重視﹐亦是一項重要的

優勢﹐在日本﹐受完初中教育的學生繼續升學的比例高達94%﹐美國只有86%﹐英國則不到一半。韓國及臺灣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亦相當用心﹐在南韓﹐有36%的高中生繼續念大學﹐而臺灣則將近57%﹐至於東協各國近年的高速發展及轉型升級需要﹐雖也面臨技術人力短缺的問題﹐但大致上仍屬人力資源充沛國家﹐且勞工工資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而有相對競爭優勢﹐此將提供未來産業分工堅實的基礎。

()面臨挑戰

─政經結構差异﹐影響區內整合

亞太各國在經濟發展程度、政治體制、人文及社會背景、語言、歷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均存有很大的歧异性。雖然經濟條件的互補互利擴大了各國間的交流﹐但隨著彼此經貿、投資關係及人員往來的漸趨密切﹐也衍生了一些環保、貿易的衝突、海上犯罪、海上航行安全、販毒走私等諸多問題。而且區域內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差异太大﹐政治、社會及文化的歧异﹐加上歷史的恩怨﹐及國家自我經濟利益的考慮﹐均會阻礙合作的誠意﹐形成貌合神離的結盟情形﹐影響區內整合。

─發展策略相似﹐對外競爭加劇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策略十分相似﹐四小龍系步日本發展後塵﹐采取出口導向發展策略﹐結合日本企業資金、技術及當地人力﹐從事加工-出口-創匯-進口原材料及零組件-投資-成長的發展模式﹐而東協國家及中國大陸、越南自亦步四小龍後塵﹐采取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加工出口的發展策略。然隨著工業部門所能吸收農村部門釋放出的隱藏性失業勞動力的减低﹐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即有賴高資本産出部門的繼續成長﹐及技術人力的支持。四小龍及東協國家也體會到産業升級的重要性﹐對於外資的吸引不遺餘力﹐幷多少産生互斥競爭的現象﹐然各國對於推動高科技産業的作法﹐也顯得相當積極﹔在出口市場的競爭亦趨白熱化﹐以去年爲例﹐中國大陸出口金額達1,500億美元﹐約略等於馬、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四國出口總和﹐近年中國大陸出口大量增加、出超不斷累積﹐與東亞國家出口問題浮現﹐赤字不斷﹐因存在某種競爭替代關係。

─資源競用嚴重﹐經濟亟待轉型

亞太地區國家經濟的快速成長﹐相對地也造成日益嚴重的資源競用問題﹐部分開發中國家爲追求快速的經濟成長﹐致忽略環保及生態保育問題﹐使得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資源耗竭情形嚴重。中國大陸致力發展經濟﹐大量使用燃煤﹐使燃煤供應占能源供應比重高達75%﹐遠高於1992年世界平均值25%甚多﹐造成酸雨威脅﹐此外﹐由於經濟改革加速開放﹐能源使用量激增﹐自1992年起﹐大陸已必須自國外進口石油挹注﹔印

尼等國家對於森林開墾方式的不當﹐也造成霾害的國際灾難。而亞洲各國最近十年來的快速經濟發展﹐對於原油的需求亦呈現急速增加現象﹐造成資源競用問題。

目前亞太國家成員也各自面臨調整轉型問題﹐如日本移往海外投資的産業已擴大蔓延至高附加價值産業﹐國內經濟正面臨産業空洞化及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經濟結構及經貿體制調整問題﹔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則爲擺脫開發中國家的追趕﹐一方面致力於發展高技術密集産業﹐另方面則將不具比較競爭優勢的産品移往海外﹔至於東協國家則面臨外圍産業脆弱、研發推動困難等問題﹐而中國大陸與越南則須努力建立起現代化的法律、稅務、金融、會計等制度﹐最近經濟成長速度趨緩﹐與爆發金融危機﹐都充分說明該地區未來經濟仍有待進一步的轉型與升級。 
 

 

 
   大會報名聯繫方式 聯繫人:台北上海精英俱樂部
  E-mail: sooner@sooner.com.tw  13701975276   +886-936-208284